張旭(市民): 自己曾在北苑一家由江西人開的洗車店洗車,由于經(jīng)常光顧,所以和店老板很熟。有一天,趁空坐下與他聊天。店老板順手拿起桌上的一份《義烏商報》說:“現(xiàn)在各個層面都在進行‘雞毛換糖’精神大討論,這個確實很要緊啊,義烏有錢的老板很多,但大多是過去艱苦奮斗出來的,現(xiàn)在很多義烏人就是靠房子和攤位的租金過日子,很安逸。年輕一代很少再有‘雞毛換糖’時代那股子勁了……” 他的話讓我很有感慨。的確,過去的義烏,由于人多地少,資源匱乏,很多百姓吃不飽、穿不暖,為了生計、為了活命,一些農(nóng)民肩挑貨郎擔、手搖撥浪鼓,翻山越嶺到外地“雞毛換糖”。 春風拂過大地,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給骨子里就有不怕累、不怕苦且有經(jīng)商細胞的義烏人帶來了“福音”。當年,義烏縣委縣政府政策開明,義烏人敢為人先,開放搞活,創(chuàng)辦市場,并始終堅持“興商建市”戰(zhàn)略不動搖,發(fā)展成了如今“華夏第一、全球最大”的小商品集散中心。 然而,時代在進步,社會在發(fā)展,對于義烏來說,不進步就是在退步。如今義烏的富裕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去義烏很窮,所以會“窮則思變”、艱苦奮斗。義烏想要更好地發(fā)展,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尋找某種精神來支撐,需有一個目標來激勵。離開了“勤奮”和“智慧”,就算是天上真的掉餡餅,也輪不到“不起早的人”來撿。當下,就是要用“‘雞毛換糖’再出發(fā)”精神支撐義烏再發(fā)展,重新認識自身優(yōu)勢和劣勢,充分挖掘潛力,把握住發(fā)展機會,自我加壓,自我努力,期待義烏走向更美好的春天。 |
GMT+8, 2024-10-24 11:26